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前沿科技 >

评测铁三角CM7以及Computex怎么样

  • 2020-01-20 10:03:03    来源:   作者:

2014年台北电脑展如约而至,作为全球第二大电脑展会,我们习惯用科技饕餮盛宴来形容它,可近几年的台北电脑展让人略感有些乏味,也许Computex本身并没有太多改变,而移动互联时代下人们对电脑“口味”早已变了。用十年前人们对电脑的需求和今天相比,早已显得不合时宜。PC电脑产业需要沉淀和创新来激发新一轮的潜能爆发,而2014年的台北电脑展似乎也在迎合这样的趋势——不变中积蓄能量,变化中寻求突破。

不变的升级模式

每年的台北电脑展都是台湾厂商做主角,尽可能的在这样一个国际舞台扮演出东道主的角色,今年也并不例外。华硕率先发布了一系列产品,包含了全线的七款重磅新品,产品线涵盖了笔记本、平板、显示器、路由器等多个产品类别。虽然让人颇感兴奋,不过兴奋之余还是稍显遗憾,因为从产品创新角度,这些产品并未让我们眼前一亮,大部分产品还是只是延续之前模式变轻变薄,或者采用新一代处理器带来性能或功耗方面优势。最吸引眼球的Transformer Book V只是在功能上做了整合添加,至于Fonepad8和MeMO Pad 7平板也只是硬件方面升级,而未有突破性改变。

当然,如果说从创新层面讲,华硕算是积极者,至少拿出来一大批像样的新品来表达诚意。而更多的厂商只是延续套用之前升级模式,产品模具不变或稍加改动,配备新一代的处理器或显卡成了唯一的噱头。也许这样升级模式在几年前还能过关,不过在崇尚用户体验而不是硬件性能的今天,这些升级只能平添几组枯燥的参数,很难引起更多关注。

超极本虽然被誉为PC产业近年来最佳的创新成果,可依旧逃不出PC产业升级模式带来的弊病,越来越多产品形态出现,却无法创造出最佳体验的一种产品形态,更多厂商关注的是硬件更迭,而极少在真实用户使用体验上做文章。

在本次台北电脑展上同样涌现了大量变形超极本,可如果与去年甚至前年的Computex相比,我们依旧很难看出太多变化,这个被寄以厚望新的PC品类还是难以打破平板和PC之间的固有界限。用户在选择产品时已经变得越来越聪明,华丽的升级不等于真正的好用,这个道理早已在手机和平板上得到印证,未来人们选择电脑也会逐渐淡化硬件的权重,更注重使用体验,超极本升级思路也许要跳出PC的范畴才有可能真正发展。

改变的产业愿景

作为业内从业者,其实最想从Computex了解到最新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而作为PC产业的引导者,英特尔显然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与前几届不同的是,在本届台北电脑展上,英特尔除了展示自己下一代14nm处理器之外,更加强调的是个人计算融合,以及穿戴设备在未来重要性。

英特尔总裁詹睿妮在主题演讲上表示:不同产品类别之间的界限正日益模糊。计算将无处不在,所有设备彼此互联、云端互联。比起外型,更重要的是设备所带来的卓越超凡的体验。这句话一方面是在提醒受众英特尔依旧保持强大技术优势,同时也在揭示在如今PC产业式微的局面下,英特尔对手机、平板、穿戴设备等多个产业展现出的勃勃野心。

在可穿戴设备还未成形的今天,似乎已经看到了产业发展的蓝海。英特尔为可穿戴市场推出了Edison技术解决方案,尽管目前设想只是一个通用平台,内置有无线技术,支持创建可穿戴设备或小型设备。但如果这个方案雏形能形成标准体系并够顺利推向市场,所带来的意义可能要比当年为PC制定X86架构还要影响深远。

未来的创新蓝图

也许正是看到了未来计算将融入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厂商将涉足这一领域。今年台北电脑展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智能装置、穿戴装置、行动装置、触控装置、云端技术等。这无疑从另一层面开拓PC厂商的思路,带来全新发展模式。然而可穿戴设备还存在很多未知数,何时能够真正引爆市场、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以及通用性,这些问题都可能让这个市场延缓停滞5年甚至10年,在期待美好春天到来前,厂商们也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作为PC产业的风向标,台北电脑展预示着下半年产业和市场发展格局,不过在PC产业逐渐下滑市场趋势下,台北电脑展还是无法带给人过多的期望。从时代发展来看,台北电脑展更多是依托台湾电脑企业在前20年蓬勃发展逐渐形成影响力,而近些年来台系企业均表现不佳,产品创新能力下降,很难创造更大影响力。尤其是平板、手机、移动互联肆虐的当下,台北电脑展相对狭隘的名称也多少让其他移动设备参展商和参与者有些提不起兴趣。

即便本届台北电脑展并未给我们带来太多惊喜,不过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电脑产业正在寻求创新和突破,以及看到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尤其是个人计算、穿戴设备和云计算这些领域。很有可能在随后几届电脑展上,这些产品和技术厚积薄发将成为主角,引领PC电脑产业走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Audio-Technica铁三角CM7与达音科DN-S01耳塞对比测评

若不是S01已经停产了,我们可不敢冒大不韪来做这份测评,因为这份测评将颠覆很多人惯有的产品价值观。如果你是忠实的铁三角粉丝,容不得CM7一点不是,那么您可以点击IE窗口上的×。

在外观上,S01是绝对抄袭了CM7的,它们之间有至少90%的相似度,不细看你很难分出彼此。价格上却差距很大,CM7售价一般在700以上,S01实际成交价在240左右。它们之间的货币价值是三倍的关系。

CM7的“杆”是可以小范围旋转的,而S01是固定的,这注定了CM7的模具成本更高,在微距镜头下仔细观察,CM7的的模具表面处理也比S01精细。

S01有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就是胶套,某批S01的胶套很容易脱落,尽管达音的代理商们给这些用户提供了补救服务,但是,这个问题让人很不爽。

作为第一款被发烧友关心的国产耳塞,S01承担了太多不一样的压力,它虽然仅仅生产了5000条,而且卖了1年多才卖完,但它造成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其耳机本身的含义。它让不少发烧友燃起了对国货耳机的信心,这点非常重要,也非常有益,它促进的不止是达音这个品牌美誉度的提升,而是国货耳机整体都兴奋了起来。S01发布之后,国货耳机逐渐活跃了起来,新兴的牌子又多了不少。在很多时候,我们对S01音质、品质的关注甚至不如其对行业的有多大影响更多。Soomal对这款耳机评价颇高,因为它捅了洋货的马蜂窝,它让很多洋买办眼红得不得了,在有关的论坛上,曾经一度有一股打压S01的势力联盟,我们很厌恶这种势力。

CM7应该是2003年发布的耳塞,做工精致,佩戴感也很不错,一些细微细节也很到位,几乎没有人反应过CM7胶套脱落等烦心事,这些细节,是日本耳机最大的优势,也是国货品牌最应该注意和学习的地方。它面世之后,我们曾经领略过其风采,它比起CM5确实好上太多,一扫我们对CM5的恶劣印象,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印象。它在各耳机论坛中,好评如潮(几乎没有洋耳机不受好评……),除去一些势力的炒做之外,它本身表现出的精致和优雅,确实是很值得一说的,也值得一听。但我们不说值得拥有,请继续看。

两者都是采用的金属耳壳,在北方干燥的气候里,如果接电脑,它们都会时常用静电攻击你的耳朵,尤其在触摸CRT显示器的刹那。但是接随身听时不会有此问题。金属耳壳带来了好看的外观和恰到好处的坠手感,让人觉得有一份不一样价值体验,但金属耳壳的耳机都不适合作为运动时使用,太容易脱落。

它们外形相似,声音取向却不相同。

CM7有着好听的音染,让人有种“悠扬飘逸”的感觉,而且完全不是E888那种古怪的音染风格,因此不少CM7用户评价是清秀细致。不管什么曲子,这种音染的色彩都会影响到听者的情绪,在表现女声时,这种音染可能会恰到好处,尤其王菲那种无拘无束的唱腔,CM7会渲染出一种空气感来。在表现一些凝重的乐曲,这种音染并不太合适,它会造成一种轻浮的感觉,作为一款有明显声音取向的耳机,这是缺点更是有点。在洋耳塞中,CM7是一款性能比较不错的产品,它的特点在中高频,因为音染的存在,它实在多了一份不一样灵气,但低频稍微慢了点,有时会觉得拖泥带水,低音毕竟不是耳塞的长处。还是因为音染,CM7的细节表现却没有想象的好,在与S01对比时,S01的细节优势十分突出,相信看到这里,CM7粉丝会不服气,但事实就是这样。

S01,一样存在这音染,不过只是薄薄的一层音染。它没有明显的音色取向,走的时中间化的路线,这条路是正确的,但也体现了达音科在声音取向上不如铁三角那般自信。S01整体是清淡的风格,低频偏紧导致整体都有一些偏紧,但并不严重,象一个温文尔雅但有些拘谨羞涩的小伙子,它还欠缺一些柔软的感觉。在高频表现上,S01表现出了很不一样的解析力,这种解析力是可以和森海塞尔HD580相媲美的,这非常不易,在表现弦乐时,S01比CM7更好听。中频表现亦和CM7不一样,S01的声音相对更接近原声的表现,带着一丝丝甜味,这在欣赏口水歌时尤为明显,这种感觉令人舒适。但其低音偏紧,让S01的整体性不如CM7那么好。

两者都具有不错的音质水平,在很多时候,各有千秋的表现让人很难去判断谁更好,他们的音质水平几乎是相当的,但从中所看到的铁三角对声音的理解,却要明显高于达音,包括后来的达音出的C60,都没有勇敢的表现出自己的音色理解。达音已经具备很好的调音和制造能力,而设计,包括外形的设计以及音色的设计还有待提高,由于S01的杰出表现,达音的新品总是能吸引我们的眼球,我们同时期待更多其他兄弟厂商的国货精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